尉迟运,是大司空、吴国公尉迟纲的儿子。 从小精强干练,有志功名。 魏大统十六年(550),由于父亲的功勋而封为安喜县侯,食邑一千户。 孝闵帝登基,授使持节、车骑大将军、仪同三司。 不久,孝闵帝被废,朝中议论,打算拥立世宗,于是命令尉迟运前往岐州奉迎。 由于参与拥立皇帝有功,晋封周城县公,食邑增加五百户。 保定元年(561),升任骠骑大将军、开府仪同三司。 三年,跟随杨忠进攻齐国的并州,由于有功,另封其第二子尉迟端为保城县侯,食邑一千户。 四年,出任陇州刺史。 该州被..水、渭水环绕,百姓难以治理。 尉迟运关心百姓,安抚收容,当时甚有美名。 天和五年(570),入朝任小右武伯。 六年,升任左武伯中大夫。 随即加军司马衔,武伯职务不变。 尉迟运兼任文武官职,很被重用。 齐国将领斛律明月侵犯汾水以北,尉迟运跟随齐公宇文宪防守,攻占伏龙城。 晋封广业郡公,食邑增加八百户。 建德元年(572),授右侍伯,转任右司卫。 当时宣帝在东宫,亲近小人,多有罪过。 高祖从大臣里挑选忠直刚正者去辅佐他,于是任命尉迟运为右宫正。 三年,皇帝驾幸云阳宫,又命令尉迟运以原任官职兼任司武,与长孙览辅佐皇太子留守。 不久,卫王宇文直叛乱,率领党徒袭击肃章门。 长孙览害怕,逃向云阳宫。 当时,尉迟运偶然在宫门内,宇文直的士兵突然杀到,尉迟运来不及命令别人,就亲自关门。 宇文直的党徒与尉迟运争夺宫门,砍伤尉迟运手指,但宫门还是勉强关上。 宇文直无法入宫,就放火烧宫门。 尉迟运担心火灭之后,宇文直党徒即可进宫,就取来宫中木材以及床等物品,增大火势,又浇上油脂,火势更盛。 过了很久,宇文直无法进宫,只得退兵。 尉迟运率领留守士兵,乘机进击,宇文直大败而逃。 这一天,如果没有尉迟运,皇宫早已失守。 高祖嘉奖他,授大将军,把宇文直的田宅、妓乐、金帛、车马以及杂物等,赏赐给尉迟运,数量多得无法计算。 四年,出任同州、蒲津、潼关等六防诸军事、同州刺史。 高祖打算讨伐齐国,调尉迟运参加商议。 平定东部,出力不小。 五年,授柱国,晋封卢国公,食邑五千户。 宣政元年(578),转任司武上大夫,总管宿卫。 高祖在云阳宫驾崩,秘不发丧,尉迟运率领侍卫兵返回京师。 宣帝即位,授上柱国。 尉迟运从前担任宫正时,曾多次规劝宣帝。 宣帝不能接受,反而对他疏远忌恨。 当时尉迟运又与王轨、宇文孝伯等人都是高祖近臣,王轨曾多次把宣帝的过失告诉高祖。 宣帝认为尉迟运参预了这件事,对他更加忌恨。 王轨被处死以后,尉迟运害怕灾祸降临到自己头上,向宇文孝伯询问对策。 事见《孝伯传》。 不久,出任秦州总管、秦渭等六州诸军事、秦州刺史。 但是尉迟运到秦州以后,仍然害怕逃不脱灾祸。 大象元年(579)二月,因忧惧在秦州去世,当时四十一岁。 追赠大后丞,秦、渭、河、鄯、成、洮、文等七州诸军事,秦州刺史。 谥号为“中”。 儿子尉迟靖承袭爵位。 大象末年,官至仪同大将军。 王轨,太原祁地人,小名沙门,是汉朝司徒王允的后代。 世代都是州郡第一大族。 祖辈都在魏国当官,赐姓乌丸氏。 父亲王光,自幼雄健英武,有将帅的才能谋略。 每次参加征战,都立有战功。 太祖了解他勇敢果断,待他十分优厚。 官至骠骑大将军、开府仪同三司,封平原县公。 王轨为人质朴直率,慷慨而有远见。 遇事刚强正直,别人不敢向他说情。 最初侍奉辅城公。 高祖即位后,授前侍下士。 随即转任左侍上士,很被重用。 先后升任内史上士、内史下大夫,加授仪同三司。 从此更被重用,在要害部门担任职务。 当时晋公宇文护把持朝政,高祖密谋算计他。 高祖认为王轨沉着果毅,又有识见,能够把大事托付给他,就问他是否可行。 王轨表示赞同。 建德初年,转任内史中大夫,加授开府仪同三司,又授上开府仪同大将军,封上黄县公,食邑一千户,军政大事,他都参与商议。 五年(576),高祖率军东征,大军包围晋州。 刺史崔景嵩防守北部城墙,半夜悄悄派人表示归降。 诏令王轨率军接应,天色未明,士兵们都已登上城头呐喊。 齐人惊慌害怕,当即败退。 于是攻克晋州,活捉其城主特进、海昌王尉相贵,俘虏带甲士兵八千人。 又平定并州、邺城。 以战功升任上大将军,晋封郯国公,食邑三千户。 陈国将领吴明彻侵犯吕梁,徐州总管梁士彦多次交战失利,退守州城,不敢出战。 吴明彻修起堤堰,截蓄清水灌城,把战船陈列在城下,准备攻城。 诏命王轨任行军总管,率各军救援。 王轨悄悄在清水汇入淮河的地方,树立许多粗木桩,用铁锁贯通车轮,横向截断水流,用来阻塞敌船航路。 又打算偷偷挖开堤堰淹死敌军,吴明彻得知,十分害怕,于是挖开堤堰,急忙退却,想乘着决堤的水势,顺利入淮。 等他抵达清口,河面开阔,水势变小,战船都被车轮挡住,无法通过。 王轨乘机率军包围进逼。 只有骑兵将领萧摩诃带二千骑兵预先退走,得以免祸。 吴明彻及将士三万余人,连同器械辎重,都被俘获。 陈国的精锐部队,在这里被全部消灭。 高祖嘉奖他,升任柱国,授徐州总管、七州十五镇诸军事。 王轨严肃端庄,又有吕梁之捷,威名震慑敌境。 陈人对他十分害怕。 宣帝讨伐吐谷浑时,高祖命令王轨与宇文孝伯都随军行动,军中作战筹划,都委托王轨等人,宣帝坐享其成。 当时宫尹郑译、王端等人都受宠于宣帝。 宣帝在军队中,干了不少坏事,郑译等人也都参与其中。 军队回来后,王轨等人把情况告诉高祖。 高祖大怒,鞭打宣帝,又将郑译等人免官,并加杖刑。 宣帝因此对王轨十分忌恨。 王轨又曾与小内史贺若弼说起此事,并说皇太子必然难当重任。 贺若弼十分赞同,劝王轨上奏。 后来王轨陪侍高祖,乘机对高祖说:“皇太子的仁孝,没有听说过,倒有不少不好的事,恐怕难以胜任陛下的家事。 微臣不明事理,不足以谈论是非。 陛下常认为贺若弼有文武奇才,识见远大,贺若弼近来每次同微臣谈话,都为此事十分担忧。”高祖召见贺若弼询问这件事。 贺若弼狡猾地答道:“皇太子在东宫修养德行,没有听说有什么过错。 不知道陛下从哪里听到这些话?”退下后,王轨讽刺贺若弼道:“你平时说话,可谓是无所不论,今天应对,为什么如此反复无常?”贺若弼答道:“这是您的过错。 皇太子是国家的储君,岂能轻易议论?一旦出什么事,便招致全家杀头的大祸。 本来以为您秘密陈述意见,为什么竟会这样直言无隐?”王轨沉默很久,才说:“我一心为了国家,才不为个人考虑。 前时当众而言,实在不太妥当。”后来,王轨在宫内宴会上祝寿,又捋着高祖的胡须说:“可爱好老头,只恨后代不争气。”高祖认为此话很对。 汉王是次子,也不成才,其余的几个儿子还都年幼,因此无法采纳王轨的意见。 宣帝即位后,立即让郑译等人重新担任近侍。 王轨自知难逃大祸,就对亲近的人说:“我从前在先帝手下,全是以国家为重。 今天的事情,一定可以推断后果了。 徐州控制淮河以南,与强敌相邻,要想为自己脱身考虑,易如翻掌。 只是忠义之节,不可违背。 况且承蒙先帝厚恩,常常考虑以死报效,怎能因为得罪新主,便要背叛先朝?只能在此等死,决不能有其他打算。 希望千年之后,有了解我心意的人。”大象元年(579),皇帝命令内史杜虔信前往徐州处死王轨。 御正中大夫颜之仪恳切规劝,皇帝不听,于是处死王轨。 王轨在朝中忠厚仁恕,又立有大功,突然无罪而被处死,天下人无论对他了解的或不了解的,没有不为他感到悲伤惋惜的。 宇文神举是太祖同族兄弟的儿子。 高祖父宇文晋陵、曾祖父宇文求男,都在魏国当官,职位很高。 祖父宇文金殿,任魏国的镇远将军、兖州刺史,封安吉县侯。 父亲宇文显和,自幼承袭爵位,为人矜持严肃,博览经史,体力过人,能拉开数百斤的硬弓,驰马左右射箭。 魏孝武帝还在藩国时,宇文显和就承蒙恩遇。 当时多有危难,魏孝武帝曾向宇文显和询问对策。 宇文显和详细陈述闭门谢客、隐晦身迹的道理,劝他伺机而动。 魏孝武帝完全采纳了他的建议。 魏孝武帝即位后,破格提拔他为冠军将军、阁内都督,封城阳县公,食邑五百户。 魏孝武帝由于当诸侯王时就与宇文显和有交情,所以待他十分优厚。 当时宇文显和住宅狭小简陋,魏孝武帝就腾出王公的住所,赐给宇文显和当居室。 他就是这样被看重。 齐神武专权后,皇帝常常心中不安。 对宇文显和说:“天下动乱,该如何应付?”宇文显和答道:“如今的计策,不如选择较好的君王辅佐他。”就朗诵诗句道:“那个美人啊,是西方的人!”皇帝说:“正合我的心意。”于是定下西入函谷关的决心。 皇帝由于宇文显和的母亲年迈,家中人口又多,令他早作打算。 宇文显和答道:“今日之事,忠孝不可两全。 而微臣不守机密,就必定丧失性命,怎敢预先为自己打算?”皇帝忧伤动情,说道:“你就是我的王陵啊!”升任朱衣直阁、阁内大都督,改封长广县公,食邑一千五百户。 跟随魏孝武帝西入函谷关。 抵达溱水时,太祖早就听说宇文显和善于射箭,但是从来没有见过。 随即在水边出现一只小鸟,宇文显和一箭射中。 太祖笑着说:“我知道你精于箭法了。”后来,引荐他为帐内大都督。 不久,出任持节、卫将军、东夏州刺史。 因病离职,官民十分怀念他。 随即升车骑大将军、仪同三司,加散骑常侍衔。 魏恭帝元年(554)去世,当时五十七岁。 太祖亲自参加葬礼,哭声感动左右。 建德二年(573),追赠使持节、骠骑大将军、开府仪同三司、延丹绥三州诸军事、延州刺史。 宇文神举早年成为孤儿,气量早成。 同族兄长安化公宇文深对他十分器重。 长大以后,神情豪迈,志向才略出众,眉目俊伟,身材魁梧。 有识见的人对他很钦佩,都说他前程远大。 世宗初年,开始担任中侍上士。 世宗留心文墨,而宇文神举很爱诗文。 皇帝每有游幸,总是让他随从侍奉。 保定元年(561),袭爵长广县公,食邑二千三百户。 随即授帅都督,升任大都督、、使持节、车骑大将军、仪同三司,被任命为右大夫。 四年,升骠骑大将军、开府仪同三司,主管小宫伯。 天和元年(566),升右宫伯中大夫,晋封清河郡公,食邑增加一千户。 高祖准备处死晋公宇文护时,宇文神举参与了筹划。 建德元年(572),升京兆尹。 三年,出任熊州刺史。 宇文神举威名素来很高,齐人很害怕他。 五年,攻克齐国的陆浑等五城。 高祖东征时,诏命宇文神举随军。 平定并州后,当即任命他为并州刺史,加上开府仪同大将军衔。 该州是齐室别都,地位重要。 刚刚平定,民风浅薄奸诈,豪强大户,多为奸猾之人。 宇文神举专心治理,示以威望恩惠,一个月之内,远近心悦诚服。 随即加上大将军衔,改封武德郡公,食邑增加二千户。 不久,升任柱国大将军,改封东平郡公,食邑增至六千九百户。 境内东寿阳县的居民,纠集为盗,率领党徒五千人,前来袭击州城。 宇文神举率领州兵将其讨平。 宣政元年(578),转任司武上大夫。 高祖亲自北伐,命令宇文神举与原国公姬愿等人率兵,分五路攻入。 高祖抵达云阳时,病势转重,于是撤军。 幽州人卢昌期、祖英伯等人聚众占领范阳反叛,诏令宇文神举率兵把他们捉住。 齐国的黄门侍郎卢思道也在反贼中,平定贼党后被捉住,准备处死。 宇文神举早就钦佩他的才能名望,就把他释放,以礼对待,当即命令他起草文告。 他就是这样礼遇文人。 适逢稽胡反叛,侵入西河。 宇文神举又率军会同越王宇文盛平定稽胡。 当时突厥与稽胡结盟,派骑兵赴援。 宇文神举出奇兵进击,突厥败逃,稽胡才表示归附。 当即授他为并潞肆石四州十二镇诸军事、并州总管。 当初,宇文神举被高祖器重,当作心腹委任。 王轨、宇文孝伯等人多次上言皇太子的短处,宇文神举也屡有参与。 宣帝即位后,荒淫而没有节制,宇文神举害怕大祸临头,心中不安。 刚平定范阳时,威名大振。 皇帝忌妒他的名望,又有旧怨,就派人送毒酒赏赐给他,在马邑去世。 当时四十八岁。 宇文神举风度俊伟,善于辞令,博览经史,喜爱文学,尤其精于骑马射箭。 临阵对敌,勇敢而有谋略。 出任州牧,每次都有突出政绩。 同时又乐于助人,爱护士子,自认为雄奇豪迈。 因此得以兼任文武,名震中外。 百官无不仰慕他的风范,先辈遗老至今还称赞他。 儿子宇文同承袭爵位。 官至仪同大将军。 宇文神举之弟宇文神庆,少有壮志,武艺过人。 大象末年,官至柱国,封汝南郡公。 宇文孝伯字胡三,是吏部安化公宇文深的儿子。 他的生日与高祖同日,太祖很喜欢他,把他抚养在自己家里。 长大后,又与高祖同学。 武成元年(559),授宗师上士。 当年十六岁。 宇文孝伯沉静正直,喜欢率直而言。 高祖即位后,想把他安置在自己身边。 当时朝政被冢臣把持,皇帝无法独行其事,只得借口小时候与宇文孝伯一块学习经籍,可以借此互相启发。 晋公宇文护因此没有猜忌,宇文孝伯得以入朝担任右侍上士,常常侍奉高祖读书。 天和元年(566),升任小宗师,兼任右侍仪同。 父亲去世,诏命他在服丧期内承袭爵位。 高祖曾从容对他说:“你对于我,好比汉高祖与卢绾一样。”于是赏赐他十三环金带。 从此总是随侍左右,出入卧室,朝廷的机密大事,都得以参与。 宇文孝伯也尽心尽力,无所避忌。 至于政事得失,宫外小事也都一一上奏。 高祖对他十分信任,当时没有人能与他相比。 高祖准备处死晋公宇文护时,秘密与卫公宇文直策划。 只有宇文孝伯、王轨、宇文神举等人得以积极参与。 宇文护被处死后,授开府仪同三司,历任司会中大夫、左右小宫伯、东宫左宫正。 建德年间以后,皇太子渐渐长大,没有美德,只亲近小人。 宇文孝伯对高祖说:“皇太子为四海所仰慕,而没有听说过他的美德。 微臣愧任宫官,应当受到责备。 况且他年纪还轻,志向事业尚未成就,请认真选择正直的人,当他的老师和朋友,调理皇太子,希望日有所得,月有所进。 如果不这样做,那就后悔莫及了。”高祖严肃地说:“你家世代刚直,尽心效力。 听你这些话,确有家族的遗风。”宇文孝伯拜谢道:“说出意见并不困难,最难的是接受意见。 诚恳希望陛下慎重考虑。”皇帝说:“没有比你更正直的人了。”于是任命尉迟运为右宫正,宇文孝伯仍任左宫正。 不久,授宗师中大夫。 吐谷浑入侵时,诏命皇太子征讨。 军中诸事,大多由宇文孝伯决断。 随即授京兆尹。 入朝任左宫伯,转任右宫伯。 有一次陪侍皇帝,高祖问他:“我儿近来有点长进吗?”宇文孝伯答道:“皇太子近来惧怕陛下,没有过失。”后来王轨在宫中宴会上捋住皇帝胡须,诉说太子的过失,高祖停酒不饮,责备宇文孝伯说:“你常常对我说,太子没有什么过错。 如今王轨又这样说,你在欺骗我吗?”宇文孝伯再次叩拜,说道:“微臣听说父子之间,别人很难说什么话。 微臣知道陛下不能忍痛割爱,所以有些话到了嘴边而没有说出来。”皇帝明白他的心意,沉默了很久,才说道:“朕已托付给你,希望你自勉。”建德五年(576),大军东征,授内史下大夫,命令他留守京师,掌管内阁政事。 大军返回后,皇帝说:“留守重任,无须战功。”于是加授大将军,晋封广陵郡公,食邑三千户,并赏赐金帛、女妓等。 六年,仍担任宗师。 皇帝每次外出视察,常常命令他在京师留守。 后来高祖北征,至云阳宫,病势加重。 令驿站急召宇文孝伯赶赴云阳宫。 皇帝拉着他的手说:“我自忖病已难好,把后事托付给你。”当天夜里,授司卫上大夫,总领宿卫兵马。 又命令他骑着驿站的马入京镇守,防备出现异常情况。 宣帝即位,授小冢宰。 宣帝忌恨齐王宇文宪,想除掉此人。 对宇文孝伯说:“你如果能为我除去齐王,我就把他的官职爵位授给你。”宇文孝伯叩头说:“先帝遗诏,不许乱杀骨肉。 齐王是陛下的叔父,既是近亲,又有大功,为国家重臣,社稷栋梁。 陛下如果随便治罪处死,微臣又违心顺从旨意,那么臣就是不忠之臣,陛下就是不孝之子了。”宣帝不高兴,就逐渐疏远了他。 而与于智、王端、郑译等人秘密策划这件事。 后来命令于智告发宇文宪图谋反叛,派宇文孝伯召唤宇文宪入宫,杀掉宇文宪。 宣帝西征时,在军中犯有过错,郑译有时也参与作恶。 军队回来后,宇文孝伯和王轨把这些事都告诉高祖,高祖大怒,打宣帝数十杖,又将郑译免官。 到这时候,郑译又被宣帝所宠。 宣帝追恨挨打,问郑译道:“我脚上的杖痕,是由谁引起的?”郑译答道:“事情由宇文孝伯、王轨引起。”郑译又乘机说出王轨捋高祖胡须的事。 宣帝就把王轨处死。 尉迟运害怕,私下对宇文孝伯说:“我们一定免不了灾祸。 怎么办?”宇文孝伯回答说:“如今家中有老母,地下有武帝,为臣为子,都应当知道该怎么办。 况且接受委托,侍奉他人,已经献身名誉和道义,规劝而不被采纳,又怎么能贪图活命呢?您如果只为自己性命打算,应当离我远一些。”于是各人按自己想法行事。 不久,尉迟运出任秦州总管。 宣帝荒废事务,迷于佚乐,一天更甚一天,而且胡乱杀人,朝廷典章废弛混乱,没有法纪。 宇文孝伯又连续恳切劝谏,都不被接受。 从此更被疏远排斥。 后来稽胡反叛,命令宇文孝伯为行军总管,跟随越王宇文盛讨平稽胡。 军队回来后,宣帝打算杀掉宇文孝伯,就借口齐王之事,责备他说:“你知道齐王谋反,为什么不揭发?”宇文孝伯回答道:“微臣知道齐王忠于国家,被那群小人陷害,横加罪名,微臣认为说了必定无用,所以不说。 况且先帝嘱托微臣,只命令我辅导陛下,如今劝谏而不听从,实在辜负了先帝的嘱托。 把这个当做罪名,我甘心服罪。”宣帝十分惭愧,低头不语。 于是命令把他推出去,赏赐他在家中自尽。 当时三十六岁。 隋文帝登基后,认为宇文孝伯、王轨都是由于忠心耿耿而被治罪,下令将他们重新安葬,恢复他们的官职爵位。 又曾经对高赹说道:“宇文孝伯实在是周国的良臣,如果当时此人在朝中,我们这些人就什么也干不成了。”儿子宇文歆承袭爵位。 颜之仪字子升,琅笽临沂人,是晋朝侍中颜含的九世孙。 祖父颜见远,任齐国治书侍御史,在朝中端庄严肃,人称“当官”。 等到梁武帝执政时,以病辞去官职。 不久齐和帝突然驾崩。 颜见远竟痛哭而死。 梁武帝十分遗憾,对朝臣说:“我自是顺应天命人心,与人世上各种事情有什么关系?而颜见远竟然这样。”当时人嘉许颜见远的忠烈,都称赞感叹不已。 父亲颜协,由于颜见远信守忠义而触怒当局,就不求仕进。 梁元帝任湘东王时,推荐颜协担任他的王府记室参军。 颜协没有办法,只得服从。 梁元帝后来著有《怀旧志》和诗歌,都称赞颜协的美德。 颜之仪自幼聪明,三岁能读《孝经》。 长大以后,博览群书,好写词赋。 曾奉献《神州颂》,文笔高雅,词藻丰美。 梁元帝亲自写信道:“枚乘父子,都有机会游历大梁;应贞父子,均以文学闻名天下。 我求得您这位才子,心中的郁塞才得到真正的慰藉。”江陵平定以后,颜之仪依照惯例迁往长安。 世宗任命他为麟趾学士,又升任司书上士。 高祖初建储宫,大选师傅,任命颜之仪为侍读。 后来太子征伐吐谷浑,在军中犯了错误,郑译等人都因为不能纠正辅助而遭到谴责,只有颜之仪因为多次劝谏而获得赏赐。 当即任命为小宫尹,封爵平阳县男,食邑二百户。 宣帝登基,升上仪同大将军、御正中大夫,晋封公爵,食邑增加一千户。 宣帝后来刑罚政令执拗背理,昏庸放纵,日甚一日,颜之仪冒犯威严,直言劝谏,虽不被采纳,但始终没有停止过。 深为宣帝所忌恨。 可是由于念及故交世好,每次都宽容他。 宣帝杀王轨的时候,颜之仪坚持规劝。 宣帝大怒,想把他也一块儿治罪。 后来考虑到颜之仪正直无私,才放过他。 宣帝驾崩后,刘日方、郑译等人假传遗诏,任命隋文帝为丞相,辅佐幼主。 颜之仪知道这不是先帝的旨意,拒不服从。 刘日方等人起草诏书署名后,威逼颜之仪也在上面署名。 颜之仪严厉地对刘日方等人说:“先帝驾崩,幼主尚小,辅佐帝王的重任,应由宗族中俊杰人物承担。 如今皇族之中,赵王年岁最大,从血缘亲近看,从品德看,他最适合当此重任。 你们备受皇恩,应当考虑尽忠报国,为什么一下子要把国家托付给他人。 我只有一死,决不能用不实之词来欺骗先帝。”刘日方等人知道无法使他屈服,就代他在诏书上签名而颁布。 后来隋文帝索要帝王的印信,颜之仪又严正地说:“这是天子的东西,自有掌管之人,宰相为什么索要?”隋文帝大怒,命令将他带出处死,可是又顾忌到颜之仪是民之所望,终于没有执行死刑,让他出任西疆郡守。 隋文帝登基后,诏命将颜之仪调回京师,晋封新野郡公。 开皇五年(585),任集州刺史。 在州为政清静,各民族都能安居乐业。 第二年被代职回来,生活悠闲,不再当官。 十年正月,颜之仪依照惯例入朝。 隋文帝看见了,还认得他,令人把他引导到御座旁坐下,对他说:“危难之际不惜牺牲性命,面临安危存亡的大事而节操不变,这是连古人也很难做到的,为什么落到您的头上?”于是赏赐他十万钱、一百石米。 十一年冬逝世,享年六十九岁。 有文集十卷流传。 当时京兆郡丞乐运也曾多次坦直劝谏皇帝。 乐运字承业,南阳縮阳人,是晋朝尚书令乐广的八世孙。 祖父乐文素,曾任齐国的南郡守。 父亲乐均,曾任梁国的义阳郡守。 乐运自小好学,博览经史,而不拘泥于辞章之学。 十五岁时江陵被平定,乐运按惯例迁往长安。 他的亲属大多被入官为奴,乐运常年为人当雇工,将亲属一一赎出。 侍奉母亲和守寡的嫂嫂十分恭谨。 因此以孝顺仁义出名。 曾任梁国都官郎的琅笽人王澄很称赞他,将他的事迹编写成《孝义传》。 乐运为人正直,不曾逢迎他人。 天和初年,乐运从家中被起用为夏州总管府仓曹参军,转任柱国府记室参军。 不久被临淄公唐瑾推荐为露门学士。 前后曾多次冒犯尊严,直言规劝高祖,意见多被采纳。 建德二年(573),任万年县丞。 抑制豪族势力,号称刚强正直。 高祖嘉许他,特地允许将他记名于宫门之外,凡有事不便于公开奏报的,无论大小,可以直接入宫上奏。 高祖曾驾幸同州,召乐运赶赴住处。 乐运到后,高祖对他说:“你见过太子吗?”乐运说:“我来的时候曾向他辞别。”高祖又问:“你看太子是怎样一个人?”乐运答:“平常人。”当时齐王宇文宪以下,都在皇帝身边。 高祖回头对宇文宪等人说:“百官都逢迎我,他们都说太子聪明颖悟,只有乐运说他是平常人,正验证了乐运的忠诚正直。”于是又问乐运有关平常人的情况。 乐运回答说:“班固认为齐桓公是平常人,管仲辅佐他,可以称霸,竖貂辅佐他则发生动乱。 这就是说,可使平常人做好事,也可使他干坏事。”高祖说:“我明白了。”于是认真选派太子属官,用来纠正和辅佐他。 将乐运破格提拔为京兆郡丞。 太子听说这件事,心中很不高兴。 后来高祖驾崩,宣帝继位。 安葬完毕,诏命天下,因公除去丧服。 皇帝和六宫简单商议之后,就除去丧服。 乐运上疏说:“三年守丧,从天子做起,直到百姓。 先王所定礼制,怎么能够违背呢?按照礼制,天子应七月而葬,以等待天下人前来吊唁。 如今葬期已经仓促,事毕就除去丧服,一国之内,还有尚未赶来吊唁的人;邻国的使者也还有尚未到达的。 如果以丧服接受吊唁,则不可除去丧服;如果穿着朝服去接待使者,不知出于何种礼制?行为没有根据,愚臣私下认为不妥当。”上奏以后,皇帝不采纳他的意见。 从此朝政不再整治,又多次实行赦免宽恕。 乐运又上疏说:“我见《周官》上说:‘国君经过市场,就会赦免罪犯。’这是说市场是贸易生利之处,君子没有理由就不会去游览。 如果去市场游览,那就会用小恩小惠去取悦于人。 《尚书》说:‘因过失而造成灾祸,可宽恕罪人。’这是说因过失造成灾害,罪过虽大,可以慢慢赦免。 《吕刑》说:‘在五种刑法中有难以量刑的,可以赦免。’这是说难以量刑的可以处罚,难以处罚的可以赦免。 《论语》说:‘赦免小的过失,举拔贤能之人。’微臣查寻经典,没有发现罪无轻重、天下大赦的文字。 到了如今这样的乱世,不效法古人,就无法治理天下,也找不到什么准则。 所以管仲说:‘被赦免的,好比给奔马套上辔头。 不赦免的,好比用磨刀石磨掉他的痈疮。’又说:‘滥施恩惠,就会成为百姓的仇敌。 以法治国,才会成为百姓的父母。’吴汉临死之际,还说‘只希望放弃大赦’。 王符的论著,也说‘大赦不适用于清明之世’。 难道可以多次施行非同寻常的恩惠,使得奸佞之徒更加肆无忌惮?”皇帝对此也不采纳,更加昏庸暴虐。 乐运于是用车把棺材运到朝廷大堂,以示必死,指出皇帝的八种过失。 第一,内史御正,职责在于辅佐谐和,都必须参与朝政,共同治理天下。 近来无论事情大小,皇上多独自决定。 尧、舜均为至圣之君,尚且依靠大臣辅佐,皇上还没有成为圣明君主,岂能一切皆随自己的心意?凡是刑罚赏封,以及军国大事,请与诸位大臣共同商议。 第二,在宫内荒淫于女色,古人对此曾有严厉告诫。 皇上初登御座,德行惠政尚未泽被四方,却先要搜罗天下美女,用来充实后宫;又诏命仪同以上家中少女,不许随便出嫁。 官民同怨,声满朝野。 请将皇上尚未宠幸的姬妾放还本族,不要再禁止少女出嫁。 第三,天子未明起床,日落忘食,还担心政事处理不完,延搁要务。 近来皇上一入后宫,就数日不出。 重要的奏章,大多靠宦官传递。 传言失实,是非可惧。 事情出于宦官,是亡国的征兆。 请以高祖为榜样,在后宫以外听取政事。 第四,以变化来代替常理,是执政的最大忌讳。 严刑酷罚,不是治理天下的必由之道。 如果处罚没有固定的律令,则天下人都感到恐惧;如果执政没有稳定的法则,则老百姓会无所适从。 哪里有取消严刑的诏令颁布不到半年,便急忙改动,比原来的律令更加严酷的?政令变化无常,以致于这样。 如今宿卫之官,有一夜不来值班的,就要被除名;因此而逃跑的,家产都要抄没。 这是大逆之罪,与十杖同等。 虽然法令愈加严厉,但恐怕人心会愈加散乱。 一个人心散,或许还可以制止,如果天下人心全都散乱,那将怎么办?秦国法网严密而国家灭亡,汉朝法令宽松却国运长久。 请遵行轻法,并依据国家大法。 这样,亿万百姓就知道如何做事了。 第五,高祖弃去浮华,崇尚质朴,原想将这个原则流传万世。 皇上朝夕接受庭训,亲身仰承圣旨。 谁知高祖驾崩不到一年,皇上就急急忙忙穷奢极欲,务求浮丽。 完成父亲的志向,难道有这样的道理吗?营造宫室的制度,请务必遵从低下、节俭的原则。 凡雕刻彩饰,请一律停止。 第六,京师的百姓,徭役赋税比较繁重。 务必是军队和国家的大事,百姓才不敢害怕劳苦。 怎么能允许朝夕征派,只为杂戏幻术之用,百姓从事劳役,也只是为了歌舞角抵?各种征派劳役无休无止,耗尽了财力人力,各行各业相望,百姓无法生活。 凡是此类无益之事,请一律停止。 第七,近来见有诏命,凡上奏有写错字的,就被惩处。 假设有忠直之士,想陈明对政事的看法,但文字非其所长,又不敢假手于人,倘若稍有错误,就将处以重刑。 冒犯皇帝的尊严,其事本不容易,人们害怕诏命处死,能不慎重从事,密而不宣吗?皇上纵然不能采纳诽谤之言,也不宜杜绝上书言事之路。 请停止这道诏命,则天下人倍感幸运。 第八,从前桑谷生于朝堂,殷王因此而得福。 如今天象示警,这也是大周勃兴的祥兆。 皇上虽然减少膳食,撤去乐器,但还未能完全消除被指责的理由。 微臣衷心希望陛下听取善道,施行德政,化解百姓的怨恨,自认天下的罪过,则天象的变异可以消失,王朝大业方能巩固。 陛下如果不改变这八件事,微臣可目睹大周庙祀无以为继。 皇帝大怒,准备杀掉乐运。 内史元岩欺骗皇帝道:“乐运知道上书必死,因此不顾性命,想博得身后之名。 陛下如果杀他,反而成全了他的名望。”皇帝认为他的话说得对,乐运因此而免死。 第二天,皇帝有所感而觉悟。 召见乐运,对他说:“我昨夜考虑你的上奏,的确是忠臣。 先帝英明,无所不知,你仍多次规劝。 我昏庸愚昧,你还能这样。”于是赏他御食。 朝中公卿,当初见皇帝大怒,都为乐运担心。 后来看到乐运被原谅,都互相庆贺,认为乐运侥幸免于虎口。 内史郑译曾以私事托付乐运而未被允许,因此心中忌恨。 等到隋文帝担任丞相,郑译担任长史,就把乐运降为广州氵蚩阳令。 开皇五年(585),转任毛州高唐令。 乐运接连任两县县令,都有声望政绩。 他常常希望当一名谏官,可以从容婉言规劝。 可是因为揭发他人的过错而不徇情面,遭人排挤,不被任用。 就发奋努力,抄录夏、殷以来谏诤之事,汇集成一部书,共六百三十九条,分四十一卷,名叫《谏苑》。 将此书上奏。 隋文帝看后表示称赞。 史臣曰:士有不凭藉学艺而被重用,不待爵禄而显贵者是什么原因?应该说衹是由于忠孝而已。若竭力奉事亲者,是做人子的行为;致身以奉事君主,是做人臣的节操。这本来就统摄天、地、人,囊括百代。当宣帝为东宫太子时,显出了凶德,王轨、宇文孝伯、神举不加隐瞒,都告知产担。宣童得逞而施淫刑,都被杀害。隋文帝将要登基,人人都考虑去就。颜之仪风烈懔然,正辞以明节,在艰难的情况下,仅得获免。这几个人,岂非社稷之臣。或者有人以为不忠,则天下都不会相信。自古以外戚而居重任,多是凭藉一时之恩,而尉迟运,可说是以才升位,以功劳进爵。美矣哉。